最近,京东、美团和饿了么相继续官宣将给外卖小哥上社保的消息,在网上炸开了锅,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。同时,这也让不少没有保障还在“裸奔”的打工人们羡慕不已。
当天下午,美团也宣布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,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。
紧接着第二天,饿了么也立马宣布,将加快推动骑手社会保障等全方位保障。
外卖小哥的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,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,都在争分夺秒地送餐。
之前,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让人揪心,受伤了怎么办?失业了又该如何是好?将来老了能否有退休金?
再看看同样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,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300万保险代理人,就有点“惨兮兮”了。(文末投票,一起为保险代理人发声)
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签的通常是代理合同,不是劳动合同,也不像外卖平台与外卖小哥签订的“不完全劳动合同”,这就导致他们普遍没有“资格”享受到社保。
在法律上,代理关系属于民事合作,保险公司不用承担像给员工缴纳社保这样的雇主义务。
这种模式在保险行业已经存在几十年了,一直被当作行业惯例,虽然有不少代理人呼吁能有社保,但政策层面还没有强制要求。
职业歧视:“没有社保”的标签,让代理人长期被视为“非正式职业”,社会认同感低下。
为啥保险公司没有动力呢?
说白了,还是利益在作祟。保险代理人流动性特别高,收入也不稳定,很多人的月收入也就3000-5000元。要是保险公司给他们都上社保,成本可就高了去了。
五险一金算下来,大概要占工资的30%-35%,要是有百万代理人,那每年的社保成本可能就得上百亿元。
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,自然就不太愿意主动改变现状。
再反观保险行业,目前还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愿意带头做出改变。
要想改变保险代理人没有社保的现状,还得靠政策推动和法律明确。得通过立法把保险代理人的社保责任划分清楚,比如把他们纳入“不完全劳动关系”范畴,或者要求企业给那些工作稳定的代理人提供部分保障。
外卖小哥属于灵活就业人员,其实保险代理人也应该算。险企也应该考虑为代理人织就“安全网”了。
1、可借鉴外卖行业试点经验,推动“劳动三分法”立法,明确代理人的“类雇员”身份,允许企业按比例承担社保。
探索“分层社保”模式:对高收入代理人鼓励自缴,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或企业分摊机制。
2、头部险企可效仿京东,将部分高绩效代理人转为“正式员工”,提供基础社保; 设立“代理人保障基金”,从佣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保补贴。
3、行业觉醒:代理人需要集体发声 。 代理人应当关注自身身份和社保问题,推动权益诉求制度化。(文末投票,一起为保险代理人发声)
保险公司都自称是经营“爱心”的企业,关心一下自家保险代理人,保险公司“爱心”形象也才更具体、更深化、更全面。
不管是外卖小哥还是保险代理人,都是努力打拼的打工人,都应该享受到合理的权益保障。
当外卖员们高呼“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”时,300多万保险代理人仍在等待属于自己的“保护伞”。“我们卖的是风险保障,却保不住自己的未来。”—— 这是代理人的自白,也是时代留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答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