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简介
  • 赵老师
  • 太平洋保险
  • 所在地区: 甘肃省平凉市
  • 联系方式:4008454142
  • 关注我:
    微信
1000万外卖小哥的社保已上岸,300万保险代理人还在“裸奔”?
2025-03-05  

最近,京东、美团和饿了么相继续官宣将给外卖小哥上社保的消息,在网上炸开了锅,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。同时,这也让不少没有保障还在“裸奔”的打工人们羡慕不已。

先是京东宣布,从3月1日起,京东逐步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“五险一金”,还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;
图片

当天下午,美团也宣布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,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。

图片

紧接着第二天,饿了么也立马宣布,将加快推动骑手社会保障等全方位保障。

图片
这可把全国1000万外卖小哥高兴坏了,纷纷点赞。
图片

外卖小哥的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,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,都在争分夺秒地送餐。


之前,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让人揪心,受伤了怎么办?失业了又该如何是好?将来老了能否有退休金?


现在如果有了社保,就像有了一把保护伞,小哥们心里踏实多了。

图片

再看看同样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,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300万保险代理人,就有点“惨兮兮”了。(文末投票,一起为保险代理人发声)


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签的通常是代理合同,不是劳动合同,也不像外卖平台与外卖小哥签订的“不完全劳动合同”,这就导致他们普遍没有“资格”享受到社保。


在法律上,代理关系属于民事合作,保险公司不用承担像给员工缴纳社保这样的雇主义务。


这种模式在保险行业已经存在几十年了,一直被当作行业惯例,虽然有不少代理人呼吁能有社保,但政策层面还没有强制要求。


代理人: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的“边缘人”  

1、代理合同关系:一场“名义自由”下的权益剥夺  

与外卖骑手不同,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。这种“非劳动关系”的定性,让代理人被排除在社保体系之外。  

数据对比:外卖骑手若被认定为全职员工(如京东骑手),企业需承担社保成本(如养老保险企业缴纳12%、个人8%);而保险代理人需以灵活就业身份自费缴纳社保,养老保险比例高达20%,全部由个人承担。  

收入波动:代理人收入高度依赖佣金,无底薪、无社保成为常态。2024年数据显示,保险代理人月均收入约5000元,但超60%的代理人年收入不足6万元,远低于外卖骑手平均水平。 
 
2、“裸奔”的代价:养老、医疗与职业尊严的缺失  

养老无依:外卖骑手的养老保险可累计年限、跨地区转移,而代理人若无力连续缴纳社保,晚年可能面临“无退休金”的窘境。 
 
医疗风险:京东为骑手提供医疗保险,而代理人一旦患病,需自费承担高额医疗支出。某调研显示,仅35%的代理人有商业医疗险补充保障。
  

职业歧视:“没有社保”的标签,让代理人长期被视为“非正式职业”,社会认同感低下。  

图片

为啥保险公司没有动力呢?


说白了,还是利益在作祟。保险代理人流动性特别高,收入也不稳定,很多人的月收入也就3000-5000元。要是保险公司给他们都上社保,成本可就高了去了。


五险一金算下来,大概要占工资的30%-35%,要是有百万代理人,那每年的社保成本可能就得上百亿元。


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,自然就不太愿意主动改变现状。


外卖行业能给骑手交社保,这里面原因可不少。

一方面,政策压力大,政府通过立法和试点,一直在推动平台企业承担社保责任,像2021年人社部发布的《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》,还有职业伤害保障试点,都在督促着企业行动;

京东等平台通过和全职骑手直接签订劳动合同,将骑手纳入传统劳动关系框架,社保责任明确。  

另一方面,社会关注度高,外卖骑手群体庞大,他们的劳动权益问题一直备受关注,如今京东和美团两大市场主体带头,其它中小平台自然也需要跟进了。

而且,外卖行业竞争也倒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(如京东、美团争夺骑手资源);而保险行业依赖代理人“人海战术”,低成本扩张模式根深蒂固。 

再反观保险行业,目前还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愿意带头做出改变。

图片

传统的代理合同制度规避了劳动关系认定,企业无需承担社保义务。这种形式的劳动关系模糊地带,成为权益保障的盲区。 

国家虽提出“健全新业态社保制度”,但针对代理人的具体政策仍缺位。所以连人社部坦言,灵活就业者“参不起、不愿参、不便捷”问题突出。

虽然有个别保险经纪公司给代理人交了五险一金,可影响不大。保险行业的改革明显滞后,还是遵循着老一套的管理模式。


要想改变保险代理人没有社保的现状,还得靠政策推动和法律明确。得通过立法把保险代理人的社保责任划分清楚,比如把他们纳入“不完全劳动关系”范畴,或者要求企业给那些工作稳定的代理人提供部分保障。


保险公司也可以探索新的模式,像“社保 + 商业保险”的混合模式,或者和代理人一起分担缴费成本。

图片

外卖小哥属于灵活就业人员,其实保险代理人也应该算。险企也应该考虑为代理人织就“安全网”了。  

1、可借鉴外卖行业试点经验,推动“劳动三分法”立法,明确代理人的“类雇员”身份,允许企业按比例承担社保。  

探索“分层社保”模式:对高收入代理人鼓励自缴,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或企业分摊机制。  

2、头部险企可效仿京东,将部分高绩效代理人转为“正式员工”,提供基础社保;  设立“代理人保障基金”,从佣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保补贴。  

3、行业觉醒:代理人需要集体发声 。 代理人应当关注自身身份和社保问题,推动权益诉求制度化。(文末投票,一起为保险代理人发声)

保险公司都自称是经营“爱心”的企业,关心一下自家保险代理人,保险公司“爱心”形象也才更具体、更深化、更全面。


不管是外卖小哥还是保险代理人,都是努力打拼的打工人,都应该享受到合理的权益保障。


当外卖员们高呼“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”时,300多万保险代理人仍在等待属于自己的“保护伞”。“我们卖的是风险保障,却保不住自己的未来。”—— 这是代理人的自白,也是时代留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答题。


希望我们的保险行业也能跟上步伐,让保险代理人也能像外卖小哥一样,有社保这个“靠山”,这样大家工作起来才更安心,行业发展也会更健康。